“最后,祝大家好运!”
主考人没有多说太多,在讲完规则之后,送上一句祝福便直接在前面坐下来了。
而考场上,所有人也都同时开始望向了手中的试题,飞快的浏览,并在大脑里飞快的思考,寻找这些试题中比较简单的题目。
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博士生,大家都是一路考上来的,基本的考试策略,大家都是很娴熟的。
陈羽也开始分析试题。
他先看的代数,发现试题的难度确实不小,和大学生数学竞赛确实不是一个等级的,而且出题人的水平也确实很高,试题的层次很分明,一共六道题,两道题是基础题,当然,只是相对基础,在这种大赛中是不可能出现大一新生期末考试的时候考的那种完全基础的题的。
然后是两道中等难度的题,紧接着是两道高难度的题。
看完代数之后,陈羽再看分析和几何,拓朴,发现这三张试题也和代数一样,都是一样的布置,两道基础,两道中等难度,两道高难度。
中等难度的题还好,高难度的题,是真的难,涉及的都是该领域最本质,或者最前沿的研究方向的知识,如果对于该领域没有足够深入的研究的话,是很难拿到分数的。
这样一来,任何一个人想要拿全所有的分数都是相当难的,哪怕你是一个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来参赛,也很难拿全所有的分数。
因为很少有一个数学家是各个领域全能的,甚至越是知名的数学家,可能越难拿高分,因为越知名的,往往越是在某个领域深耕了很长时间的,这些数学家来做这些题的话,很容易出现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相关的那部分题,很快就秒掉,但是其他领域的,却可能因为太长时间没怎么研究,甚至没怎么接触,变得陌生起来,很难找出好的解题策略。
相反的,越是年轻的那些数学研究者,显然更有优势,研究生,博士生他们虽然也都选择了研究领域,但是在所选领域还没有特别深入,在数学各个领域的知识更全面一些。
最有优势的是高年级的本科生,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顶级名校,在本科阶段,都是默认作为打基础的阶段,都是进行全面发展和培养的,这些试题所考的四个领域全部都是在本科阶段有开设课程的。
当然,这只是相对有优势,如果你只是一个按步就班,只学习学校安排的考试教材,只为了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为了拿高绩点而学习的普通的本科生,你做这些题目,是绝对不会有优势的,因为即便你在学校的考试中能拿满分,你也是绝对不可能答得完全这四张试题中的任何一张的。
如果你是只跟着老师学,只学习老师讲课的那本教材的学生,你可能只能拿下每张试题最基础的那两道题,连那两道中等题你都拿不下!
因为后面的中档题和高难度题,都是完全超过普通本科生教材的范畴的!
如果你是一个很主动学习,对数学有非常大的热爱,对各个领域的知识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不满足以教材,对各门课都进行了拓展,进行了很深入的学习的人,那才有机会解答后面的中档题乃至高难题。
很显然,主办方这样的布置是为了更好的选拔出相对更年轻的,更全面的,对于数学有着极度的热爱,以及有着极高的数学天赋的数学人才进行奖励,而不是给那些成名的数学家们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