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记住本站哦,,最快更新朕最新章节!
“总镇,这些都是劝进信,也不知怎的送到布政司来了。”
江南左布政使刘安丰,亲手把一堆劝进信送来。
不但有江南各府官吏写的,还有大量南京复社士子的信件。也不直接劝进登基,而是请赵瀚自立为王,还说什么名不正言不顺。
赵瀚随便拆看几封,内容都差不多,觉得拿下南京就可以称王。
对于赵瀚而言,迟早称王都无所谓,但必须顾及治下官吏、将士的想法。写劝进信的人太多,刘安丰收到不少,赵瀚自己也收到好几十封。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该称什么王号?
赵瀚把自己的秘书团喊来,黄宗羲已经回来了,还带来了同乡朱舜水。
另外,还有湖南来的王夫之。
王介之、王参之、王夫之三兄弟,作为湖南优秀士子,是被江西水师用战舰送过来。
除了他们以外,还有邝鹏升、郭凤跹、夏汝弼、管嗣裘等人。
赵瀚亲自考教一番,感到有些遗憾。
此时的王夫之,并没有什么深邃思想,只是在湖南颇具才名而已。
不过已经很厉害了,小康家庭出身的秀才,老丈人却是衡阳首富,哪能没点真才实学?
这些湖南士子,都被扔去江南协助分田,只有王夫之留下来做秘书。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明末三大思想家,现在全部被招揽到赵瀚麾下。
“许多人劝进称王,这‘王号’该用什么?随便讲,不要怕说错,只是参考一下你们的意见。”赵瀚笑道。
陶爱之拱手道:“总镇起于吉安庐陵,此地古称吉州,可为‘吉王’。”
郑森立即反对:“若是今后建国,难道国号叫‘大吉’?”
“不若称‘赣王’。”李渔说道。
郑森再次怼回去:“国号‘大赣’就好听?”
李渔不爽道:“这也不好,那也不好,你来取一个!”
郑森顿时抓瞎。
黄宗羲说:“总镇既然夺取江左,便可定都南京称‘吴王’。至于国号为何,今后可以再论。明太祖也是先称吴王,再改国号为大明的。”
“楚屿兄呢?”赵瀚看向朱舜水。
朱舜水是赵瀚的老朋友了,两人在铅山含珠书院关系很好。
这些年,朱舜水对大明彻底失望,前后两次拒绝崇祯的征召。而今赵瀚占了浙江,派黄宗羲去请,朱舜水立即跑来南京投靠。
朱舜水问道:“总镇当初似说过自己的是北方人?”
赵瀚回答:“北直,霸州。”
郑森很想来一句,不如称“霸王”,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朱舜水道:“霸州古为燕地,可称‘燕王’。”
这些都只是参考,把称王称帝的惯例说出来,至于到底选哪一个,还是得由赵瀚自己决定。
从先秦到宋代,都是沿用这种规则,国号和王号只有一个字。
蒙古人占据中原之后,却不得不破坏规矩。因为他们的龙兴之地没有古称,也没有在宋金两国治下担任要职,那么国号就只能自己临时瞎编。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两字国号就出现了:大元。
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大元、大明、大清,全是两字国号。
宋是宋,单字。
大明是大明,双字。
明朝只是简称,全称应该叫大明朝,官方书写为大明国。
王夫之突然来一句:“今后建国,国号可为‘大和’。”
赵瀚终于绷不住了,“大和”这个国号,让他的表情极为精彩。
王夫之解释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此大元之来历。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此大明之来历。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寻此两朝旧例,新朝可为‘大和’。”
这三句话,都来自《易经·彖传》。
如果国号大和,便能与大元、大明一脉相承。
只不过听在赵瀚耳中,怎么都觉得别扭,让他想起东边的那个岛国。
见赵瀚似乎不喜大和,王夫之又说:“不如就叫大同,有天下大同之意,也有保合大和之意。”
“不可,”郑二阳立即反驳,“若国号大同,便与山西大同撞名了,国名怎能与地名相同?就算撞名,也该撞燕、赵、赣、吉这样的单字地名。”
众人争执不出个所以然,赵瀚也不着急,只笑着说:“今后再慢慢想,并不急于一时。”
屏退众人。
赵瀚单独留下郑森:“明俨,交给你一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