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彬等待钱宁在皇帝面前多次盛赞宁王仁德之后,才发动突袭:他指使御史萧淮上呈奏疏,力数宁王种种不轨恶行,包括私造军械火器、以护卫名义蓄养大量盗贼响马、侵吞南昌一带民产土地、营私结党、在京师暗布尔目等等。
过去钱宁及许多被宁王收买的朝臣不断美言,皇帝听到的只有对皇叔的赞誉,与这奏疏所述大为矛盾。朱厚照虽不爱处理政事,但还未至于昏钝麻木,马上就此事询问身边内侍。张永就在这时趁势加上致命的一刀。
“要是在朝中当官的,托人在陛下面前美言,那不外是为了升官发财,没什么好奇怪……”张永向朱厚照说:“可是一位亲王这样做,又是为了什么呢……”
此话令皇帝警觉,于是把那奏疏送往大学士处,着他们提出建言。
首辅杨廷和接到奏疏,知道必得谨慎处理。他深知不可再站在宁王一方,助其掩饰野心;但同时杨廷和又担心,要是迫得朱宸濠起兵,自己与许多朝臣收受宁王贿赂之事即会败露,更可能被打成谋逆的共犯。
即使我是陛下的老师,也未必能幸免……
杨廷和与钱宁一样,当初并未认真看待朱宸濠的野心,因而收取其所赠财宝毕竟杨廷和身为朝官之首,要维持势力和影响,花费也很不少但不知不觉却陷入了这池泥沼。
左思右想之下,杨廷和终于从一百年前的先例,找到一个折衷之法向皇帝提议:当年先祖宣德皇帝平定汉王叛乱,赵王朱高燧与汉王共谋已久,罪足当诛,但赵王自愿放弃护卫与仪卫司,得到宽厚的宣德帝破格免罪,亲王名位与封地皆得保存。
朱厚照同意了杨廷和的建议,也就派驸马等使者三人前往南昌宣旨,向宁王训诫并命其尽彻护卫军,如遵旨即既往不咎。
杨廷和也无法确定宁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会否接纳这条件,但这已是他能想到最可能避免一场大祸乱的办法。
宣旨的使者仍有数天才抵南昌,但打听得消息的宁王密探却已在这夜先一步到来。
朱宸濠狠狠将那战刀插在地上,刀柄来回弹动不止。
“本王花费了多少岁月,禅精竭虑,才建得今日这支护卫军。哼,那小子一句就要把它收去吗?”他平日浑厚的声线此刻沙哑而颤震。以为本王害怕与你一决死战吗?你以为自己真是什么『大将军朱寿』吗?”
众谋士将领听了,知道宁王还没能下定决心,否则也不必在这校场苦闷挥刀了。
眼前就只有两个选择:受旨称臣、自裁军力,或是起兵叛变。
李士实与刘养正这两大重臣,各自在盘算。二人入宁王府最久,最清楚目前己方力量如何。王府护卫加上附近各地候命的匪盗,宁王现在可实时动员的兵力总计约在十万人上下,若有必要更可大开库府,以储备财力紧急招军,应可再增加三万人以这样的军力,只要指挥得宜,要取南方半壁江山,绝对能够成事,富庶的江南才是大明全局里的赋税重镇,只要稳住南方形势,即使无法一口气直捣京师夺位,长期战争亦对这边有利。
刘养正知道,在这样的情形下,谁第一个鼓励王爷起兵,谁就会得到更大的信任,于是抢在李士实之前开口说:“如今万事具备!一举以定乾坤,匡正皇室,振兴大明,欠的就是王爷一念”
李士实听了,也要附和,不料他儿子李君元抢先说:“王爷三思!这皇位早晚要由王爷所得,但临大事不可仓卒应对。这道圣旨,我看并非朱厚照那小子自拟的,而是杨廷和的建议。首辅向来与我府交好,这次亦是为王爷筹谋,才有这个条件。皇帝要削我府护卫又如何?还是要靠地方官吏去监察,我们可虚应其事,表面裁撤将士,实际把他们分调到江西各处,继续以响马山寨为掩饰,再多加筹备积蓄实力两、三年,到时将更有把握,何必急于一时?此际匆匆举事,反而落于被动!”
“此言差矣。”刘养正马上反驳:那杨廷和安着什么心去建议这道圣旨,你又如何确知?如今圣旨未到,我府若先一步起事,反客为主,哪算落入被动?何况如今这个时机,可说再好不过,明日就是王爷诞辰,江西全省的重要官吏都进府来贺寿,我们可一举操控他们,不耗一兵一卒,先就稳住了江西!京师的细作早了一天回来报讯,简直有如天助!王爷,这是吉兆啊!”
李君元诚心为宁王办事,此时焦急得又要再反驳,可是父亲李士实按住了他的手,以歪斜的双眼向他示意暂勿多言。
宁王听了刘养正这番话,血脉沸腾,却还没能下定主意毕竟一念之间,就是位登九五与身败名裂的分别。
“两位将军……怎么看?”
商承羽与姚连洲相视一眼。结果还是商承羽率先开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