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迦罗国王出现的很蹊跷,而且的态度好到出奇,这着实令人感到意外和疑惑。
霍世鉴和迦罗人发生冲突之后,杀死了不少迦罗士兵。发生了这件事之后,按理说肯定会引起对方上下震怒的。但这位国王似乎并没有在意这件事,反而言语之间轻轻带过。
这般做派,若不是城府深沉藏而不露,那便是他已经决意跟大明修好,才会不计较发生的事情。
但是倘若他决意修好,又为何不主动派使者前往古里联络交流?这说明在自己今日到来之前,迦罗国并没有这种想法。他的突然出现,突然展现的态度都显得甚为突兀。
莫非他听到了自己在广场上说的话?这倒是有可能的。好巧不巧在光辉亲王要杀自己等人的时候,他便带着人现身了。而且还是在自己说出了那个消息之后。
极有可能这位国王其实早就知道自己等人被擒获进城的消息,他其实就在广场外围窥探,看自己的儿子如何对付自己这些人。可能他其实也根本没有想要来救人,而只是想看看形势的发展。直到自己说出了那个消息,才促使他立刻出面。
再细细想一想,这位国王出现之后的一系列做派,责打惩罚了光辉亲王,挥刀杀了那条恶狗等等的行为,都给人一种刻意为之之感。
一切都巧合的过分,自己的独生子,王位唯一继承者,又是光辉亲王。怎么可能当众如此责罚,这可是有损他的威望的。按理说,呵斥一顿也就算了,何必做的如此过分和刻意。
这一切或许都是一场作戏,甚至有可能是一场双簧。他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包藏了怎样的祸心,亦或是真正感受到了威胁,所以传达其诚意?
柳潭是个心思缜密的人,他会考虑的很是细致,即便是在极为混乱的情形之下。就像当日在海峡之中的战斗一样,面对强敌的猛攻,他也能冷静判断局势,研判对策。
正因为有如此的特质,柳潭才能敏锐的感觉到不对劲。但是,他的判断只对了一部分。
当柳潭等人被擒获进城的时候,克利希纳便得到了禀报。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一定会对这些明朝人进行残酷的虐杀,他一开始并没有打算出面,因为他已经想明白了,要顺应朝中王公大臣和百姓的民意,对明朝人进行报复和驱逐。
做出这个决定是艰难的,克利希纳知道这其中的风险。明朝人能击败佛郎机人的大军,其实力不容小觑。但是更大的风险在国内。如果这一次自己力排众议,无视王公大臣们和尼赫鲁等少壮派的意见,忍气吞声的话。那会造成对自己极大的不利情况,会造成很多人的不满。
作为一个以团结和和解为宗旨,采取了极大包容才捏合了各大宗教派系和地方势力的国王,克利希纳知道一旦内部生乱的后果。这个帝国很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崩塌。要维系帝国的统治,便需要在妥协和强硬之间找到平衡。
得罪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去顾忌上下人等的情绪的做法是危险的。虽然他知道大明或许是自己惹不起的,但是班加罗尔大公为代表的这帮人是自己更需要照顾他们情绪的,他们的利益正在遭受损失,明朝人毁了他们和佛郎机人之间的利益共享。这种情绪如果自己无视的话,会导致大麻烦。
当然,对大明动手,他必须要做好准备。大明的兵马不是好惹的,最好是能够轻松的解决掉明朝的兵马。但这似乎有些异想天开。对方那日一百骑兵便表现出的战斗力,那些威力强大的火器是令人恐怖的。
如果贸然动手,不但不能解决掉明朝人,吃了败仗之后,会招致明朝人的疯狂报复。国内自然也会发生动荡。所以必须要想出一个完美的计划。
当今日大明的使者再次到来,且被抓到城中的时候,克利希纳忽然觉得他找到了办法。于是便发生了之前的那一切。那一切确实是克利希纳刻意为之,给明朝使者造成一种他迫切希望和明朝人友好的假象。
至于柳潭怀疑是克利希纳听到了自己透露的那个明朝人要联合北方各国的消息起到了效果的想法,却是完全错误的。
事实上,克利希纳昨日已经从莱迪国中安插的细作送来的情报中得知了这个消息。
莱迪国的首相侍从官便是迦罗帝国的细作,多次传递莱迪国内各种重大军政消息。两天前,明朝一艘战船抵达莱迪国港口,首相参与会见之后,那位侍从官便得到了这个消息。明朝人邀请莱迪国人员前往古里商谈,后续还要邀请更多的国家的使者前往。
这个消息从柳潭口中说出来的时候,不过是证实了这个消息的可靠性罢了。
事实上,在这件事上,张延龄失算了。他以为这次联合的举动会震慑迦罗人,会让克利希纳感到恐惧而不得不同大明进行一系列的谈判和条约的签订。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阿三国的脑回路是令人难以琢磨和异于常人的。张延龄以为的威慑,到了克利希纳的脑子里不但没有得到他失望的结果,反倒适得其反,让克利希纳坚定了要和大明动手的决心。
后来,张延龄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明白,为什么这个计划在阿三那里会失灵?这是个未解之谜。
……
眼下,克利希纳正在利用这个机会尽情的表演,以期迷惑住明朝使者,达到他心中所想的那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