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科伦坡港口的轰鸣声终于归于寂静。
海上飓风已经逐渐微弱,雨也变成了毛毛细雨。这一次飓风其实只是一个突然形成,持续了两天时间便逐渐削弱的小型飓风。看起来,似乎明日就要过去。
科伦坡港口上下一片死寂,港口码头北侧,冲天的大火却在剧烈的燃烧着。无数的房舍着了火,在炮击停止之后,大火依旧烧的剧烈。
整个码头上下两里方圆之内,烈焰腾空,红光照亮了天空,像是一座燃烧的地狱。稠密的居民区起火之后,风助火势蔓延开来,火势正在以很快的速度朝着整个城市蔓延。
在烈火升腾的街市章,横七竖八的锡兰人的尸体在火焰中被炙烤着,扭曲着,燃烧着。尽管他们认为他们会受佛祖保佑,会刀枪不入,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猛烈的炮击让他们死伤惨重,在死亡面前,他们的脑子清醒了过来,纷纷逃遁。但凶猛的炮击已经夺去了数百锡兰人的生命。
求仁得仁,这些狂热者想要登临极乐,大明将士们满足了他们的愿望,让他们去了极乐世界。
连续一个半时辰的炮击对于无敌舰队也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即便心理再强大的人,其实也并不能对这样的炮击无动于衷。铁血无情不代表没有情感和情绪的波动,不表示心里没有想法。
所以,除了弹药上的巨大消耗之外,大明将士们在心理上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消耗。
场面太惨烈了,这种炮击就是单方面的屠杀。大量炮弹落入人群之中炸裂时,漫天的血雨和残肢断臂,对人有极为震撼的冲击力。
关键问题是,大明将士摆脱不了对方是普通百姓的想法。而这种想法才是折磨人的根源。如果对方是全副武装的强敌,则反而心理上没有负担。
这其实无可厚非,因为毕竟大明之人都是受过儒家的教化,受到道德的约束的人,难免会生出一些情绪来。
但是,他们都是合格的战士。有情绪,有想法,但是在军事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了使命,履行了职责。而在心理上,他们唯一能够安慰自己的便是:这是国公爷的命令,应该不会有错。国公爷认为他们该死,他们便该死。
张延龄似乎了解手下将士们的想法,自始至终,他都站在甲板上神色冷漠的看着岸上发生的一切,没有丝毫的动摇。有些事,本来就需要他来承担责任。无情的征服敌人,需要的时候发动屠杀,用铁血手段达到目的,这正是张延龄从出海之初便在心中下了决定的。
虽然他口头上一直再说仁义仁慈,说大明和其他征服者会有所不同。但是在内心里,张延龄却早已下定了决心。要抓住大航海时代的历史窗口,要让自己宏伟的复兴计划得到实施。要扭转那个黑暗的未来。那么便不能再用华夏民族固有的思维定式来做事。
华夏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但是局限性便在于过于追求道德上的道义,行事往往被自己加上许多道德上的枷锁,束缚住自己的手脚。而西方列强的逻辑却不同,弱肉强食,顺昌逆亡的森林法则是他们最简单的逻辑。道德这种东西是完全置于利益之后的。
所以,他们反而没有了道德上的枷锁,行事便更加的无所顾忌。
张延龄当然不是推崇无道德无底线的强盗逻辑,但是要抓住时代的机遇,便不能再磨磨唧唧的纠结在道德的旋涡里。此刻不抓住机会扭转局面,在这个大殖民大掠夺的时代瓜分到更多的资源,并且打压强盗民族的崛起,那么将来的历史便无法扭转。
哪怕是为了眼下的大明朝本身,土地兼并、财税亏空、阶级矛盾、外部压力等等难题,都需要有解决的办法。掠夺海外资源和土地,建立繁荣长久的贸易通道,甚至殖民他国,都是有效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
当然,张延龄心里也明白。自己一些作为会不可避免的被人指谪,甚至将来会被人记载如史册之中,口诛笔伐,大加唾弃。因为自己的所为已经逐渐偏离了华夏帝国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道德底线。
那些虚伪的或者是真诚的士大夫们,那些坚守华夏传统和道德理想的人,或者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人,都会对自己的行为不齿和唾弃。
但是,张延龄早已想过这个问题。如果说当真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这些骂名,成为大明朝的一个凶残卑鄙无底线的道德上的恶人的话,自己也认了。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够做成,只要能让大明朝能够强大起来,能够摆脱既定的历史,走向一条没有屈辱和悲惨,不被欺凌数百年的强盛的新路。张延龄倒也不在乎他们怎么说。
夜幕降临之后,炮击停止。各船清点消耗,弹药的消耗着实不少。密集不断的炮击,每门炮射出了二十多发炮弹,整艘船队消耗炮弹近三千枚。加上今天凌晨便开始的炮击,这一天下来,消耗了四千多枚炮弹。这已经是舰队储存的全部炮弹数量的三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