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皇上的回应激怒之后,户部尚书韩文领衔,工部尚书曾鉴、礼部尚书张升、刑部尚书闵珪、各部左右侍郎,御史台言官、九卿各衙主官抵达乾清宫殿外,递交了第二轮的弹劾奏折。
数十份奏折被王岳的许可之下,由徐智李荣等司礼监太监捧着送进后殿之中。
若说内阁三位大学士联名上奏的奏折只是一次开始的号角的话,那么这数十份外庭高级官员们的奏折便是主力的冲锋陷阵。这些人都是外庭的中坚力量,是整个大明朝政务系统的核心官员。他们的集体上奏带来的冲击和压力更大。
乾清宫前,夕阳之下,数十名外庭官员跪在台阶之下等待着消息。
时间漫长的流逝着,半个时辰过去了,朱厚照没有给出任何的回应。这种漠视的态度比拒绝更加令人愤怒。
在简单的商议之后,刘健等人发动了第三波上奏的行动。一群上百名官员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的抵达乾清宫前。这是文官们准备的生力军。
这是一波包括了大批南京官员在内的各部中层官员在内的人手。数日之前刘健便将南京的官员以述职议事为名叫到了京城来,便是为了这一波的弹劾所准备的火力。
刘健是有所考量的。南京来的官员在身份职位上同样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南京来的官员更期望通过这一次的弹劾行动得到认可,回归北京朝廷主流官员的行列,所以他们更加的卖力。刘健知道,他们的言行会更为激烈。
果然,这一波官员抵达之后,局面顿时从平静的等待变成了喧嚷和叫喊。他们递交了折子之后,等待了半个时辰没有回应之后,便开始纷纷大声叫嚷起来。
“请皇上以大明江山社稷为重,严惩奸佞小人,以正风气,安臣民之心。”
“臣等恭请皇上直面谏言,历朝历代,焉有圣君鼻塞言路,不理臣子之谏乎?皇上莫非要做昏君么?”
“皇上一日不准奏,严惩奸佞之徒,臣等便一日不离开。臣等死谏到底。”
“先皇啊,您在天之灵瞧瞧吧,皇上便是如此对待臣子的。如此执掌您辛苦留下的大明基业的。先皇,您在九泉之下,能够安心么?”
……
……
臣子们在乾清宫前或义愤填膺大声呼喊,或垂头顿足泪流满面,或举手向天,或以头抢地,乾清宫前简直乱做一团。谁能想到眼前这群人居然是大明朝最为体面的一群高官们。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群闹事的市井小民,泼妇闲汉。
这其中有的人当然是真心为大明着想,但是更多人是为了出风头,博出位。平静的仕途之中,需要一些机会,在他们看来,今日的事情显然便属于机会的一种。
到此时,乾清宫前依旧汇聚了一百五十多名朝廷官员。上至内阁辅臣,六部尚书侍郎,下到各衙主事员外郎御史等中低级官员,几乎囊括了文官集团的所有中坚力量。所有人都认为,如此声势浩大的弹劾行动不可能失败,皇上最终不可能因为刘瑾等人而违背如此多的官员的心意。皇上最终一定会妥协。
然而,一直到天黑了下来,皇上没有只言片语放出来,任凭官员们在外边折腾,也没有半点回应。送进去的奏折也如泥牛入海,毫无消息。
文官们开始变得更加的焦躁和失望,爆炸般的情绪在人群之中蔓延。终于,随着两名年老的官员因为体力不支而昏倒之后,官员们的情绪到了爆发的顶点。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皇上对我等臣子完全漠视,这岂是人君所为?皇上既然不出来,臣等便进同皇上当面理论去。”
“说得对,皇上既然不肯面对,咱们在这里跪到死也是无用,咱们不如进殿当面理论。”
文官们被怒火冲昏了头脑,纷纷开始大声的叫嚷起来。
李东阳见状忙大声道:“诸位大人切莫如此,我等是只是上奏弹劾的行动,切不可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来。这有悖臣子本分。老夫相信皇上一定会回应的,咱们只需在此等候便是。支撑不住的,可一旁歇息,不必强撑。”
“李大学士,这种时候你说这种话是什么意思?皇上压根没打算回应,你难道看不出来么?”
“如此昏君,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必须当面理论,当面质问。否则不得结果,也是枉然。”
李东阳紧皱眉头,心急如焚。事情已经朝着他最担心的方向去走了。从一开始,李东阳便和刘健谢迁等人的意见有所不同。李东阳心里最担心的便是事情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那样的话,违背了他的初衷。
刘健和谢迁提出的一些手段,李东阳其实心里是不太赞同的。但是在那种时候,李东阳却也不能当面泼冷水,当一个搅局的人。但他内心是保留意见的。现在愤怒的官员们已经说出了皇上是昏君这种大逆不道的话,甚至准备冲击乾清宫,这已经不是上奏谏言,而是在走向极端了。
“刘大人,你得制止他们,绝不能闹得不可收拾。否则,我们便陷入极大的被动了。原本是弹劾奏议,若是演变成冲击皇上寝宫的行为,那便是另外一回事了。”李东阳连忙向刘健道。
刘健冷声道:“东阳,气可鼓不可泄,这种时候,怎可泄气?况且皇上不肯面对,总不能就这么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