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谷堆眼,坐落在蕲县县城东北方向,这里原本有一百多户人家,500多人口,村落里谷堆成群,犹如一座座小山峰。
孙谷堆眼村北面种植着一片松树林,最粗的一棵需要三人合抱才能抱过来。
孙谷堆眼村里孙姓是个大姓,相传在春秋五霸的时候,孙谷堆眼村就形成。
孙谷堆眼村中有七十二座谷堆,其中三座大谷堆,六十九座小谷堆,三个大谷堆分布在东、西、北三个方向。
每个谷堆的面积都在一千多平方米以上,谷堆高出地面约2米,三大谷堆形成了三足鼎立,将孙谷堆眼村夹在中间。
西谷堆位于孙氏祠堂附近,地势开阔,景色宜人,远眺可以看见荆涂二山和君王千年银杏树。
在这孙谷堆眼村的祠堂内和西谷堆上面,大胜军的斥候正在紧锣密鼓的部署着探查计划。
一个头戴黄色巾帻的男子开口道:“秦军派出斥候,四处打探,这些秦军跟咱们以前接触过的不一样,更加的精明、凶悍,而且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切记不要鲁莽。”
“队长,我看那秦军斥候与蕲县、下蔡的秦军也没什么分别,眼下大王的师父来了,正是咱们表现的机会,若是抓住秦军斥候,不论死活,都能官升半级啊!”
开口的是一个唇红齿白的年轻人。
他叫王修真,是下蔡城王庄乡的一名亭卒,平时最好舞枪弄棒,性子跳脱,因为对蕲县周围环境熟悉,加之身手敏捷,所以入选了大胜军斥候中队,目前还是一名普通的斥候。
年轻人好大喜功,渴望快速的攀升,所以对于危险和鲜血极度的渴望。
这支斥候小队的队长是头戴黄色巾帻的中年人,他是骊山过来的老人,跟着陈胜学了一些知识,一身的装备也是从骊山带过来的保安套装。
黑色的紧身作训服,身后白色保安字样早已被他用染料涂黑,腰间系着战术皮带,皮带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包,上身里面还套着一件轻便的防刺服。
因为还没到作战的时候,头盔暂时还挂在马背上。
他的这身保安套装,一直被同队的人羡慕。
只不过他平时极度爱惜,就算是同小队的人,想要摸一下,也是万万不能的。
王修真可是听说,只有骊山出来的人,才拥有这样精良、帅气的装备,其他地方的人,如果想要获得这样的装备,只有立下大功或者晋升到小队长才能获得。
而且一般的作战小队,根本轮不上,只有像斥候队、尖刀队、冲锋队等精良的小队才有可能获得。
黄色巾帻的男子名为姜淼,原是10000号工地的刑徒,后来三个工地被黄贺收编,因为身手好,胆量足,被选派跟随陈胜来大泽乡起义。
大胜军目前的规模已突破八万人,但是斥候小队却只有区区二百多人。
这些人个个身怀绝技,是从这八万人中优中选优的精良之士,所以难免有些傲气。
在孙谷堆眼村的北面,是灯塔村,那里驻扎着一支秦国军队。
姜淼对身后的一个斥候道:“宋哲,敌军方位、人数、兵力配置你都探查好了?”
“唯!”名叫宋哲的斥候应声道。
宋哲是蕲县大泽乡人,算是最早跟随陈胜起义的一批。
宋哲年纪不大,可脸上的皱纹却是一重接着一重,手上的皮肤又黑又硬,像是一块块老树皮。
此时他手中握着一根竹炭笔,正在一个小本子上写写画画。
他是跟着陈胜学会的简体字。
在半年以前,他还是个目不识丁的小农民,整日里在黄土地上刨食。
姜淼的这个小队共有五个人。
分别是小队长姜淼,文书宋哲、探查王修真,还有擅长用枪的魏正平和负责后勤的徐阳。
“换下一个观察点!”
姜淼轻声道,随即一行五人,十匹马悄悄的离开了孙谷堆眼村,向着文城村出发。
“队长,你说咱们大王的老师到底是不是神仙?”王修真在马背上起伏着。
“当然是神仙,若不然这马鞍、马镫哪来的?咱们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这样的好东西!”
姜淼不无骄傲道。
马鞍和马镫要到东汉或者更晚才会被发明出来,在此之前,战士骑马全靠人自己抓紧缰绳、马鬃并夹紧马腹,才能使自己不在马匹飞驰的时候掉下来。
这也是为什么在马镫、马鞍发明之前,北方的匈奴没有形成大规模骑兵的原因。
没有马鞍和马镫这两样东西,骑兵在马上随时都可能掉下来,更遑论打仗了。
“我看也是,自从有了马鞍和马镫,就算是从来没骑过马的雏儿,在几个月的训练中,也能成为骑术高手。”
姜淼原本没骑过马,但是他们从骊山带来的马鞍和马镫,却让大胜军有了一支战斗力惊人的骑兵大队。
在冷兵器主打的正面战场上,一支成建制的骑兵,绝对是任何步兵的噩梦。
有了马鞍、马镫的加持,姜淼的斥候小队在天黑之前就赶到了文城村。
“咱们在这里休息一晚,等明日再出发。”
夜晚往往是充满了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