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一年,天治六年,二月十八日。
这天下午,贾芸一行人回京了!
不多不少,此次贾芸返京正好耗费了一个月,一月十八日离开扬州,二月十八日的今天回到神京城。
此次返京的过程中, 贾芸也遭到了刺杀,不过只有一次,被贾芸化解。
原因在于,贾芸此次在扬州完成皇命的速度很快,前后只花了数日,而且贾芸安排了唐大千和一百名锦衣骑兵在城外拦截拿下了数十名通风报信的人。
若非如此,贾芸此次返京的过程就会很凶险了, 刺杀次数绝对不止一次, 也可能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刺杀行动。
另外也因为,水溶没有派人刺杀贾芸,若是水溶这么做了,那么贾芸此次返京的过程也会很凶险了。
贾芸一行人,经过南城,由正阳门进入了神京城的内城。
刚进入内城,于竹便出现在贾芸面前。
进城之前,贾芸特意派了人提前回京,传唤自己的亲兵队长于竹在正阳门内等候他。
“回府求见太太,就说是我吩咐的,见到太太后,让太太屏退其他人,然后告诉太太,皇上今日可能会宣召太太, 询问我的身世之事。”
“让太太别担心,见到皇上,将当年的事情经过全都如实回禀, 千万不要欺骗皇上,全都如实回禀,如此我才会安全……”
贾芸的一番命令,让素来行事干练的于竹都听懵了。
贾芸道:“且别多问,遵照我的吩咐便是,事后你自然会知晓缘由。”
于竹领命而去。
此前贾芸叮嘱过卜五娘,卜五娘跟他说的身世甚是机密,千万不可告诉任何人,因为太上皇天治帝在整治水家,而水家可能要造反,这种情况下,这身世一旦传出去他就很危险,一家子也会很危险……
卜五娘当时也保证说绝不告诉任何人。
实在是当时贾芸没想到,自己竟会是天治帝的皇子。
而以卜五娘的性格,如果贾芸不提前让于竹对卜五娘传达这样一番话,卜五娘为了贾芸的安危着想,很可能敢对天治帝说谎,那可就弄巧成拙了。
于竹离开后,贾芸直接前往皇宫。
还是老规矩, 贾芸既然是出京办皇命的,如今回京就需要第一时间去皇宫觐见天治帝,连自己的府邸都不能回,否则贾芸也不会叫来于竹了。
姚思礼及其母亲、正妻、嫡长子,会被押去皇宫。
林如海的几个妾室下人,贾芸则派锦衣将她们先押去锦衣府诏狱。
……
……
正值下午。
在一些内廷侍卫的护卫下,天治帝正带着自己仅存的五名皇子,在皇宫里的箭亭练习骑射。
五名皇子,分别是大皇子夏昊、三皇子夏晃、四皇子夏易、六皇子夏旭、九皇子夏晖。
其中,年龄最大的夏昊已经二十多岁,年龄最小的夏晖才五岁。
天治帝目前最器重的儿子是夏易,其次是夏昊。
夏易、夏昊都是皇后所生,夏昊还是嫡长子。
夏易虽不是嫡长子,却因为当初在皇宫之战中的智勇表现,得到了天治帝的强烈赏识,封了忠勇亲王,是天治帝登基后亲自封的第一个亲王,后来还被任命为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
天治帝对夏易确实很器重,否则也不会让夏易担任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要知道,这个官职可是涉及到了军权,负责的还是皇宫的安危。
除了九皇子夏晖因为年龄太小学习骑射不久,其他四名皇子的骑射都不算差,最好的是夏易和夏昊。
然而,近日因为水溶逃跑、水家反叛,导致天治帝的心情一直不怎么好。
以致于,今日天治帝没有像往常那般称赞夏易和夏昊的骑射,也没有心情去感受这种跟儿子们一起骑射的天伦之乐。
天治帝附近站着一名太监,不是戴权,而是裘世安。
裘世安是天治帝的一名心腹太监,现在已经被提拔为掌宫太监,同时也接管了戴权此前管理的密探军。
戴权如今可惨了!
在水溶及其家眷逃跑之事上,戴权失职不小,心狠手辣的天治帝,革去了戴权的掌宫太监职位,也将戴权此前管理的密探军拿了回来。
而戴权被革职后,顿时就有多名官员太监举报戴权贪赃枉法,于是天治帝命令指挥同知孟靖率领锦衣府抄了戴权的家。
戴权又坏了事,提前将家产悄悄转移得很干净,以至于锦衣府从他家里抄出的金银财物,除了一套宅院,其他只价值不到一千两银子。
因为很干净,天治帝反而质疑,毕竟有多名官员太监举报戴权贪赃枉法。
于是天治帝让裘世安审查此事,裘世安早就对戴权嫉妒恨,也指望着此次狠狠压制戴权,可不会客气。
结果裘世安查出,戴权悄悄转移了价值几万两银子的财物。
天治帝那个怒啊,恨不得立刻杀了戴权。
然而,由于戴权此前多年替天治帝管理着密探军,为了让裘世安接手这支密探军,一时间不便杀了戴权,如今戴权被裘世安关押了起来。
此时,有皇宫侍卫来到箭亭,将贾芸求见天治帝之事告知了裘世安。
裘世安得知后不敢怠慢,当即上前对天治帝道:“皇上,锦衣府指挥使贾大人回京了,眼下正在宫外求见。”
眼下,夏昊、夏晃、夏易、夏旭、夏晖都站在天治帝身后,裘世安的这番话,五名皇子都听到了。
天治帝顾不得带着皇子们练习骑射了,让裘世安去宣召贾芸,自己则走向了乾清宫。
五名皇子也随即离开。
夏易、夏旭都骑着马。
此时,夏旭骑马上前,追到了夏易身边,对夏易道:“皇兄,如今你跟那贾芸还经常来往么?”
夏易坦然道:“算不上经常来往,但几年来一直在来往。”
夏旭道:“皇兄,你别怪我多嘴,你可是深受父皇器重的皇子,跟那贾芸结交就不觉得跌份了?”
夏易淡淡一笑,没有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