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看着有人拉篮子上来,将泥土倒到一旁,地上还插着一个类似铁锹的工具,但显然不是铁锹,底部是尖的,似乎还有些中空,连接底部的是两个类似于蝴蝶翅的泥斗,不由问老丈:“这是?”
不等老丈回,杨士奇就拿了起来,笑道:“这是蝴蝶锥,打井的工具。”
老丈连连点头,称赞:“还是你懂得多啊。”
杨士奇年轻的时候飘来飘去,躲来躲去,黑白两道没少混,知道得多一点很正常。
朱允炆看着杨士奇操作了下,果然,蝴蝶锥可以将泥土装入到泥斗里,之后再将泥斗里的泥倒出来,这也是一种提土的方式。
后世家家自来水管,不知道打井人的辛酸苦楚,甚至连“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内涵都无法理解。
挖井,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不是说办就能办得了的大事。
眼下这是一座饮水井,预期深度在四丈至五丈之间,换算过来十几米,要向下挖四五层楼,这里可没什么挖掘机,完全是靠人力去挖。
只有挖井的人是不够的,毕竟不能傻乎乎只顾着挖深度,必须使用井桡来支护,避免塌方。一些浅水井多是用石头或砖作井桡,多为圆形井。
但饮水井是大井,深度也较深,仅仅是依靠石头或砖来支护是不够的,必须用井桡作内衬,井桡并不是挖井之后下的,而是必须与打井同时进行,一边挖一边支护。
打造井桡需要匠人,你还必须找木匠来。考虑到支撑与使用性,井桡多设计为六边形,许多古代的井是六边形就是这个缘故。井桡是由厚重的木板打造而成,两端是卯眼和榫头,俗称公卯榫,然后把木板按卯眼和榫头一一扣好,全程不需要什么钉子。
下井桡需要力工,大家一起用锤子夯,将井桡打到下面,然后架新的井桡,形成连贯的支护,直至挖到一定深度,挖出水为止。
slkslk.com
如此张罗与忙碌,没十几二十个人根本不好办,最让人心疼的是,哪怕是你费时费力干了十天半个月,很可能井底流沙,根本没水,那前期多少投入与付出都完了。
杨士奇在一旁说:“打一口井费时费力费工,寻常村落里,能有一口井就算是好的,一些地方甚至连井都没有,需要走一两里路取用河湖里面的水。”
朱允炆看着卖力干活的百姓,擦了擦额头的汗,走到老丈身旁问:“去年凤阳府大旱,这里也遭了灾吧,严重不严重?”
老丈听到此话,不由笑了起来:“旱灾起时,颗粒无收,连喝口水都难啊,大家也慌,好在朝廷应对及时,派遣了好多大官和军士来,将大伙集中到了城里,专门打了深井,这才有了水喝,还运来了许多粮食。你是不知道啊,咱们的皇上仁慈,把百姓当人看,不像是那些胡虏鞑子,根本不把咱们当人看。”
“老丈吃过鞑子的苦啊?”
夏元吉问道。
老丈叹了一口气:“可不是,想我十几岁的时候,就被拉去当壮丁,打的还是那个,对,天完国,咱也不知道谁是谁,不怕你们笑话,当时在城下看到尸山血海,我可是吓尿了,做了几天噩梦,之后就和人一起逃了,这才窝在家里,保住了命。”
一旁的人听闻之后哈哈大笑,朱允炆却笑不出来。
战场上吓尿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这不假,但一个百姓被抓了壮丁直接送到战场去死,这事不是喜剧,是悲剧!
元是如此,明初许多时候也是如此,要不然朱元璋的队伍是怎么壮大的,不就是拉壮丁,吞并势力,拉壮丁,再吞并势力?
好在眼下边疆平静,新军之策也逐渐在发挥作用,让军士意识到自己不再是老朱家纯碎的壮丁,而是保家卫国,忠君报国,杀敌立功,觅个封侯的军士!
“老丈,这村子里之前没有井吗?”
朱允炆看向不远处的村落,大致有八十余户。
老丈动了动拐杖:“以前是有一口井的,只不过去年旱灾,改了水脉,这一年到头来总打不出多少水来,家家户户还得去五里外的浍河挑水。”
“五里?”
朱允炆皱眉。
这打个水来回都要十里路,还需要一路挑着,可想是多辛苦。
“哎,若有一口好井,去年旱灾时咱们也不至给朝廷添麻烦。听说皇上在南京为了照顾我们这些穷苦百姓,一天天只吃馒头,连一颗青菜都不舍得吃啊。”
老丈感叹。
朱允炆嘴角有些抖动,这是怎么传的,救灾归救灾,饭自己可没省,不吃饱了哪里有力气处理奏折,怎么斗官员……
“老丈以为皇上平日里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