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旱灾,朝廷早有准备。
然而在进入五月后,事情变得严重起来。
早在四月初,朝廷为应对凤阳府旱灾,准备了两州五县的赈济粮食,比往年还多准备了三个县。可到了四月底,旱情一日重于一日,蔓延至三州八县,五月中旬,整个凤阳府五洲十三县全部大旱!
然而旱情远不止如此,一封封急报文书不断传入京师。
淮安府淮安大旱!
庐州府合肥、六安大旱!
河南归德府鹿邑、永城、商丘、宁陵大旱!
朱允炆看着解缙的奏折,心都在颤抖,一笔笔文字,如同刀扎在心口。
“臣解缙于临淮再拜言,五月起,凤阳天干地燥,烈日如焚,大地龟裂,颗粒无收!百姓哀鸿遍野,流离荡析,不得其所,相属于道,草木为粮,不堪言状……”
通过文字,朱允炆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怎么样的场景,虽然朝廷事先准备了应对之策,甚至还打算动用淮安粮仓,可灾情一日三变,加上淮水已是枯至无法行船,想要运粮,只能用人推!
烈日灼人,白日运粮如其困难,只能赶早、赶晚。
北方大面积大旱,已足够让朝廷吃力,可偏偏在此时,南方出现大涝。
大涝的区域是吴淞江一线,波及松江府、苏州府等地,这里可是大明重要的产粮中心,经济重地,不容有失!
夏元吉调查过吴淞江、太湖流域,指出了其容易涝灾的问题,并拿出了疏浚吴淞江的方略,只不过方略正由工部勘验尚未执行,吴淞江就出现了涝灾。
苏州知府姚善上奏:“五月淫雨十余日,大水淹没吴县,禾尽没,坏民舍漂溺,大水灌城……”
松江知府周继瑜上奏:“松江水溢,骤水,船行桥之上,毁房屋无数,民无以充饥……””
茹瑺、郁新在松江府、苏州府救灾,没有说太多的问题,就提了两个要求:
给粮!
给船!
朱允炆下令大明水师抽调八成船只冒雨进驻松江府、苏州府,全力参与救灾,下令中都守备卫所全部出动,转为运粮、运水队伍,同时调京军五万,由徐辉祖亲自带领,前往凤阳一线运粮。
粮仓的设置与粮食储备,在这一刻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无论是淮安粮仓,还是京师的金川门外粮仓,各先后调出了三十万石粮食,奔赴各地灾区。
朝廷驿使两人四骑,每日都有不下五批次奔出京城,发给各地的文书中带着不可违背的圣旨:
全力救灾,力保百姓!
朱允炆不允许灾民无序流动,命令受灾各地将所有受灾百姓集中安置,开放所有能开放的粮仓,哪怕是地方储粮不够,就赊取地方富户粮食,但凡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一律抄没家产!
命令河南布政使司、山东布政使司、北直隶全力支援凤阳、淮安、泸州等地,并下令各地都司抽调军粮储备,投入旱灾救援之中,命令杭州府、江西布政使司调粮、调船东进,救灾太湖流域。
奉天殿。
朱允炆传召国子监祭酒杨士奇、医学院院长匡愚、副院长郁震,严肃地说:“御史提醒朕灾民聚集,一旦无以就食,怕会生变,朕知其害,可若放任百姓流离失散,各自乞生,奔波于野,又会死多少百姓?饿殍满路不是朕的大明!”
“眼下各地受灾百姓汇聚,开挖深井、粮食运济都在进行之中,接凤阳各地文书,百姓虽是人心惶惶,却还是相信朝廷,并没有与县衙州衙起冲突,皆是听从安置。解缙送来文书,说大灾再难,尤有可克,疫病一起,神仙难救,让朕派医学院人参与救灾。”
匡愚凝重地说道:“若应对不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百姓集聚,一旦瘟疫发生,定会致死无数,臣请带人前往凤阳等地,处置病情。”
郁震言:“臣请去太湖一带。”
杨士奇也知事态紧急,旱情不是一日可解,道:“那医学院就提前实训,分散地方吧,不过为了保证安全,臣请安排护卫随行。”
“大可不必。”
匡愚拒绝杨士奇的好意:“医者入乡,只为治病,不为其他,百姓定不会加以伤害,若能多派人员,不妨安排运粮吧,旱情怕会持续几个月之久。”
朱允炆慎重考虑之后,答应了匡愚、郁震:“那就请两位先生,各带人手前往凤阳、太湖等地吧,但凡所需,可告地方,朕命其全力配合。若有急需,可找寻军士递送文书到京师。”
“臣等领旨。”
匡愚、郁震答应。
朱允炆送走了杨士奇三人,工部尚书郑赐、侍郎黄福、姚广孝已至殿外,不等两人行礼,朱允炆就问道:“百姓安置是一个大问题,北方旱灾,无数百姓涌入县州府,需要安置,南方大水毁屋无数,苏州也有受灾,松江府百姓流离失所,工部方面应安排要员亲至地方坐镇。”
姚广孝道:“皇上,眼下大报恩寺与英烈碑施工已进入正轨,无需每日监工。臣愿去凤阳等地,督建安置场所。”
黄福有些意外,看向姚广孝。
朱允炆摆了摆手,说:“苏州府吴县遭灾,长州、苏州城也有灾情,你还是去苏州一带吧。”
姚广孝老家长洲,就在吴县旁边,朱允炆安排他去,也是让他为乡亲出一把力。
黄福当即请命去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