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汉越是强大,大明复国的机会就越是渺茫。如果站在大明皇室成员的立场上,朱子安本不应该对海汉使团在出访期间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但最近几个月的经历却在慢慢改变着他对于天下局势的看法。
在朱子安以前的认知中,海汉以武力立国,以商业谋利,没什么文化可言,大明的官方宣传也一直将其贬称为“海蛮”。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在此次出访中见识到了海汉在外交领域的种种高明手段,也逐渐明白了大明的衰败不只是军事上的失败所致,而是包括了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全面失败。
作为失败方要承认这一点当然很艰难,朱子安也曾设想过各种抵抗海汉的可能性,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所能想到的办法,大明基本都已经做过尝试了,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要改变大明当时的处境,必须有高效运转的官僚体系,良好的经济状况,民意的坚定支持,以及强大的武装力量。但可惜的是,大明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而且短期内也根本看不到改善的可能。
朱子安也曾与使团的这些年轻官员探讨过相关的话题,而他们的看法是,大明的问题并不在于谁在紫禁城里执政,纯粹只是一个王朝到了生命末期的必然走势而已。没有哪个王朝能够摆脱这样的历史规律,除非更换一种更为先进的权力体系,才有可能打破规律。
而海汉就是这种更为先进的体系,对大明的取而代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非人力所能抵抗。大明的统治者不可能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另起炉灶,自然也就没办法进化到这种权力体系中,所以衰亡是注定结果,即便没有海汉出现,也会被其他新兴势力取而代之。
朱子安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一旦想通之后,一切心结也就随之化解了。陶弘方说他这种状态是“投共一念起,刹那天地宽”,但什么叫做投共,陶弘方也说不明白,只知这句话是从父辈流传下来,形容人在弃暗投明之后的心态。
不管怎样,朱子安现在与这些海汉官员相处时已经比来时自然得多,能以更为平和的心态与他们交流。有时他甚至会想,若是一直跟着这帮人到处走走看看,踏遍五湖四海,倒也不失为一种有趣的人生。
不过朱子安也知道这不太现实,随着会谈进程的逐步推进,使团此行的任务也即将结束,回到浙江交差之后很快就会解散。届时这帮人都要回归各自的岗位,但朱子安将被作何安排,现在却还没有半点定数。
“子安,回去之后你有什么打算?你是今年东海大区的乡试解元,关于就职,上面多半会先征求你的意见,再给予任命。”
石成武的问话让朱子安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笑着应道:“不怕石大人笑话,以前总觉得自己满腹经纶,只是没有发挥的机会,若能踏足朝堂,也定是治国理政的一把好手。但来了这边之后,才慢慢明白自己的想法有多幼稚,肚子里装那点墨水,也就勉强只够干个文书的差事而已。在这边见得越多,就越是觉得自己所学不够,等这次回去之后,若是有机会,在下倒是想申请到海汉官办书院里学习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