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家方才已自猜到是自己的两名手下,这才嘬唇作啸。这是他与众手下早就约好的暗号,是以见两人出现倒没有惊慌。他见慕容丹砚已然拔出长剑,知道她心下生疑,急忙解释道:“这两位兄弟是我派到秘道之中守卫,咱们不必惊慌。”
方才在洞窟之中,厉秋风曾听见朱三家安排他十几名手下在秘道之中潜伏,是以听得朱三家如此一说,自然是疑虑尽消。他转过头去,对慕容丹砚道:“慕容姑娘,这都是朱大哥的朋友,不必担心。”
慕容丹砚听了之后,便也放下心来,右手向背后一插,只听“嚓”的一声轻响,长剑已自归鞘。朱三家和他两个手下见慕容丹砚瞧也不瞧上一眼,浑不在意地右手一插,便将长剑收入鞘中,这手功夫可俊得很,登时叫出好来。
慕容丹砚原本对朱三家还有几分怀疑,听他称赞自己,立时心花怒放,心中暗想:“此人虽然粗鲁,倒还有几分见识,并非全无可取之处!”
朱三家对那两名汉子说道:“这里没有什么不对罢?”
一名汉子道:“大哥放心,咱们这里没有什么异常。前面的吴兄弟和刘兄弟也没有传来消息,想来并无敌人进入秘道。”
朱三家又吩咐了两人几句,这才转身对厉秋风和慕容丹砚说道:“咱们继续向前走罢。”
三人与那两名汉子告别之后,继续向前走去。此时三人脚下的地面慢慢向上升起,想来正从山脚向山腹行进。秘道之中岔路渐渐多了起来,只是朱三家对这秘道却是颇为熟悉,经过岔路时没有半分犹豫。厉秋风初时还强行默记所行走的路线,后来经过的岔路太多,再也记不清了。他心下暗想:“这位朱大哥虽然说话颠三倒四,倒不像坏人,跟着他走下去,大概不会有错。”
此时却听慕容丹砚说道:“朱大哥,方才您的话可还没有说完。您说太祖皇帝做了一件错事,使得皇家同室操戈,骨肉相残,这件错事便是他设置锦衣卫之事么?”
朱三家边走边摇头说道:“不是不是,设置锦衣卫,是他给大明江山留下一件隐患,至于靖难之役的起端,却是太祖皇帝当年留了一道秘旨。那还是洪武二十五年的事情,太子朱标巡查陕西,路上染了风寒,回到南京之后病重不治而亡。太子为人忠厚,又是马皇后亲生,最得太祖皇帝的欢心。他这一死,太祖伤心之极,便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时太祖皇帝尚有十多个儿子,其中杰出人物着实不少。太祖皇帝弃这些儿子不用,而是以朱允炆为皇太孙,可见他对朱标之死实是痛惜到了极处。
“只是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时年纪尚幼,太祖皇帝担心他帝位不稳,是以一面继续屠戮开国功臣,另一面却给诸王发了一道秘旨。太祖皇帝在秘旨中称,为防朝中奸臣作乱,若朝中有变,诸王必要时得奉天子密诏,领兵‘靖难’。同时为避免诸王尾大不掉,明太祖在秘旨中还告诫诸王,若是诸王有不臣之心,皇帝在必要时也可下令‘削藩’。太祖皇帝原本以为他给诸王下了这样一道秘旨,诸王与皇帝都是血亲,自然会互相照应。却不料皇帝的宝座是何等的诱惑?在皇位面前,哪还讲究什么天理人伦,个个都红了眼睛,只想将屁股坐了上去。诸王有了这秘旨,便可以带兵以‘靖难’的名义作乱;皇帝有了这秘旨,也可以下令‘削藩’以除后患。建文帝向燕王下手,燕王起兵靖难,归根结底,可都是因为有了太祖这道秘旨,这才有恃无恐。厉公子,我说靖难之役错在太祖,总没有说错罢?”
厉秋风没有想到太祖皇帝有如此秘旨,只得点了点头,道:“若真如此,太祖皇帝此举,确有失误之处。只不过我也曾在朝廷当差,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道秘旨……”
朱三家嘿嘿一笑,道:“方才我曾问过厉公子,自大明开国直到嘉靖皇帝,共经历多少位皇帝,这些皇帝之中又有哪一位最得官员和百姓的拥戴,便是与这秘旨有关。燕王攻入南京,登上帝位之后,便即派出心腹,收缴各王府之中所藏的太祖皇帝所发下的这道秘旨。若是有人抗拒不交,便视同谋逆,与建文朝奸党同罪。为了这道秘旨,确有几位王爷稀里糊涂被削了王爵后禁锢而死。最后费了不少力气,总算将这些秘旨全都收到皇宫之中,由成祖皇帝亲手烧毁。他之所以要这么做,便是害怕后代之中有人仿效他和建文帝一般,一个大举削藩,另一个便起兵靖难,到时不免骨肉相残,再起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