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大相公得到了曹太后签押的诏书,承认了舒王为官家皇考,不过,曹太后一直与官家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官家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
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有人说,这一关键性的诏书乃是曹太后前日酒后误签,次日,太后酒醒,方知诏书内容,但后悔已经晚了。另一传说则称,太后手诏的出台,是大臣韩琦等人交结太后身边的宦官,最终说服了太后。但无论如何,白纸黑字,太后是不能抵赖的。不管曹太后的诏书是否出于情愿,却正合官家的心意,便立刻下诏停止讨论。同时又将宰执们召来,商量如何平息百官的情绪,以稳定时局。
为了生父死后的名分,官家绞尽脑汁,用了各种手段,耗费了18个月的光阴,最终达到了目的。其实,“濮议”并非单纯的礼法之争,而是官家借此清除异己,向太后夺权的手段罢了。韩大相公等掌握实权的宰执们考虑仁宗已死,太后已无能为力,他们才会一心一意地拥戴官家,帮着官家和太后争斗。
西夏兴兵之后,官家此时已经成功占据了朝堂优势,得知了西夏十五万大军犯边,顿时惊醒,连忙召集宰执和英国公、顾廷烨等将领议事,最终经过讨论,以英国公为主帅,顾廷烨为副帅,率领二十万大军支援西北,共抗西夏。
延州。
永兴军路西北军五万大军,半月之内,已经成功的抵挡了西夏大军的十几次攻城,再一次的将其击退,西夏军留下了几千具尸体,这才鸣金收兵。
一开始,西夏进攻凶猛,倾全力要将延州攻下,李湛亲上城墙,手持强弓,一举射杀了一十八位西夏将领,这才将西夏人下退,此后西夏攻势锐减,到了如今,西夏军已经显现疲态。
李湛站在城头,仰头看着天色,若有所思,有向着远方西夏军营看去,见其守备松懈,不由大喜,下了墙头,擂鼓聚将,开始了布置。
“我夜观天象,今晚子夜风向会大变,西北风会变为东南风,西夏大营正好位于我们西北方向。而且,西夏多日攻城未果,又轻视我军,所以营寨防备松懈,我决定,今晚亲率四万兵马出城,夜袭敌营,趁机纵火,烧掉敌营粮草,一举击溃敌军!”
张英等人经过了和李湛一年多的相处,对他都极为敬服,纷纷请命。
李湛见军心可用,连忙做出布置,准备夜袭敌营。
李湛让士兵抓紧时间休息,并且让五千骑兵马匹的马蹄上裹上棉布,马嘴套上网套,准备三更造饭四更发动夜袭。
治平二年,冬月初八,四更十分。
西北四路制置使、招讨使,枢密院枢密使李湛,亲率五千骑兵夜袭西夏大营,纵火烧掉了敌营粮草,一人挑杀敌将三十余人,所向无敌,西夏军营大乱,士气全无,四处奔逃,宋军四万五千主力军随即冲入敌营,一举击溃西夏兵马,并且一路追杀,连破夏、银、绥、宥等州府,一路打到了兴庆府,斩敌虏获二十余万人,缴获辎重无数,战马八万多匹,牛羊无数。
而朝廷支援的兵马,只能一路追赶,分流驻扎到李湛所破城池,完全成了后勤兵,一点战绩都没有捞到。
西夏此战损失兵马占全国兵马的一半,实力大损,和宋朝之间攻守易势,无奈只能全力防守。
而枢密使李湛因为功劳过大,官家不得不将其召回汴京,命英国公和顾廷烨继续保持对西夏的进攻,收复失地。永兴军路将领十分不满官家作为,却又碍于君命不得不从,尊英国公为帅,顾廷烨为副帅,在其帐下听命。
汴京城外十里地,官家和诸位相公早早的就等在了此处。
李湛此次大破西夏,斩杀、俘虏二十余万人,收复失地无数,立下赫赫战功,即使是官家面对着本朝从未有过的大胜,也不得不出城十里迎接李湛,以示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