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诸位爱卿也可以看看,纸质好,上面的内容朕也觉得不错!”
闻言,众人也不客气。
开始看书中的内容。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三国演义,古诗三百首,三字经等等。
“书印刷的好,纸质好,内容也不错,而且道德经,三字经天下百姓都可看!”
王黼点点头。
“字迹整洁,属实难得啊!”
一群人拥挤,纷纷赞叹。
“可惜这样的纸应该不会太多,好纸普及怕是不够量。”梁师成叹息后,又觉得可惜。
在他看来,这样的好纸肯定不会大面积生产,因为古代的粗纸制造都慢,何况是这种纸呢。
“王爷,这书你印了多少?”梁师成忍不住好奇。
“此书印刷了三万本,包括三国演义……”
赵枢将所有数量说了出来。
“三万……”现场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敢问肃王,这花费了多长时间?”蔡京激动道。
“两个月吧!”赵枢。
“两个月印刷了这么多?”
要知道,仅仅是西游记就有三万册,三国演义也是三万,其余的加起来也不少啊。
古代书籍为何普遍少,读书的人不多,除了是自身条件外,就是因为书印刷太难了。
根本就不可能流通到普通人手中。
私塾中有书籍,达官贵人府中有书,普通百姓手中,能有什么书呢?
造纸,印刷实在是耗费时间,且纸质又贵。
“这纸成本高吗?”宋徽宗。
“父皇,纸质成本很低很低,不高。由于是大量制造,所以比寻常的成本还要便宜。”
听到这个回答,礼部尚书金崇岳神色有些镇不住了。
古代教育这一块就是他管的。
如果这些书籍,比如三字经,道德经,论语普及开来,对天下来说就是福音。
再者,他和赵枢合作,知道他在印刷,但他根本没想到赵枢短短两个月就印刷出了好几万册。
这效率简直无法想象。
金崇岳是一个五十岁的男子,他双眼此刻如宝石般散发光泽,拱拱手:“陛下,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如肃王所言,此书成本低,印刷效率高,如此一来,我大宋读书人就能用更好的纸和书。”
“而大量印刷之下,天下之人皆有书读,能提高百姓的见识开拓,增长文化的兴旺啊!”
如果真能普及开来,绝对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
关键成本不高,印刷效率快,解决了古代印刷慢,成本高的难题。
蔡京有些意外的看向赵枢。
此事确实利国利民,从这个角度来看,赵枢的确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看到好书,这些文人士大夫不喜欢那是不可能的。
见赵枢有这么多书,蔡京他们对视一眼,蔡京笑道:“肃王,这书甚好,可否借给老夫一本,让老夫回去好好看看?”
听到这话,赵枢笑道:“蔡相公要,这有何难?待会我让人送几本过去就是,诸位人人有份。”
赵枢是开印刷厂的,书籍对他而言要多少有多少。
这也是一份人情。
拿人手短,这些人时间长了终究会站在他这一边。
赵枢非常大方。
“如此就多谢肃王了。”
蔡京面露惊喜,拿着书籍舍不得放下,翻看了之后,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书的最前面,有编辑,作者,出版处。
编辑写的是赵枢,出版写的是肃王。
西游记作者写的名字他不认识,因为不是赵枢,是吴承恩?
而三国演义则是罗贯中?
蔡京问道:“肃王,这罗贯中,吴承恩是何人?”
赵枢笑了笑。
这些人物都是后世的,他们不认识也正常。
而赵枢也并没有将作者名字换掉,至于作者二字。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也是没问题的。
至于如何解释,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