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耒把梁天胜带到养鸡场,梁天胜下车时候有点奇怪,“老板,不是让我养猪么?咋到这边来了?哦,你来养鸡场要先处理事情?”
“不是,你先在这边养几个月小猪,过段时间你再去养猪场上班!”李耒伸手指向养鸡场门口,只见那边已经建起了一座小猪栏。
大规模养殖,鸡和猪其实是不能放到一起混养的,因为可能会发生交替传染,更容易导致某些疾病的产生。
好在李耒在这只是临时建了个小猪栏,而且距离鸡舍还有一定距离,只要严格管理消毒,问题并不大。
“这就是你要养的猪了!”李耒把他带到猪栏前,里面养着一群小猪仔,这些小猪仔头中等大,面直长,耳大下垂,体躯扁平,背腰狭窄,臀部倾斜,四肢粗壮,全身被毛黑色,毛密而长,猪鬃较多。
“这是民猪?”在部队积累了丰富养猪经验的梁天胜一眼就认出了这些小猪仔的品种。
真的没打错字,这种猪的的确确就叫民猪,晚清时期,闯关东的移民将河北的小型华北黑猪和山东的中型华北黑猪带到东北地区,经过长期驯化和选择,形成了民猪这一优秀品种。
该品种具有繁殖性能高、抗逆性强、肉脂品质好、杂交利用效果好等优良特性,在八十年代,北方许多地区饲养的就是这种猪,河阳县也不例外。
等到了新世纪,随着经济收入的增长,人们的饮食习惯也渐渐发生变化,瘦肉率低的民猪不再受市场欢迎,中国的养殖猪市场迅速被进口猪占据。
从国外引进的瘦肉型猪品种,主要是英国、丹麦、美国等国家在上世纪育成的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等品种,它们具有瘦肉率高、饲养周期短、生产性能强、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和优势。
国外这些白猪长得快、饲养成本低,平均6个月就能出栏,每增重一公斤仅需消耗2-3公斤饲料,价格相对土猪便宜不少。
而传统的中华土猪长得慢、数量少,平均一年才能出栏,每增重一公斤需要消耗5公斤饲料。
再加上肥肉率高等原因,中华土著就渐渐从养殖场里消失了,只有村里的老百姓,还依旧按照过往的习惯饲养这些本土猪种,等开始环保整顿之后,本土猪种存栏量就更少了。
这些外国种猪一度占据了国内种猪市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份额,和养鸡行业一样,国内猪企每年也都要花费数以亿计的高额资金从国外引进种猪。
而国内原有的民猪、金华两头乌、成华猪、太湖猪、内江猪、广东大白花猪、乌金猪、藏香猪、荣昌猪等本土优良品种已经没多少养殖场养了。
李耒曾经看过一条热搜,说最适合炒回锅肉的成华猪已经快灭绝了,这就是该现象的表现之一。
很多年纪大点的人经常说现在的猪肉吃着没当年那么香了,这其实就是因为猪种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