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也不例外。
因为走进电影院的主力消费群体就是这群人——至少是这群人掏钱,所以,电影主角们往往也都在这个年龄层,尽可能让他们感同身受,讲述他们的故事、讲述他们的经历、讲述他们的观点和想象。
自然而然,这又形成一个循环,兰川电影产业创作越来越多这些故事,甚至从业者们也越来越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因为电影需要从他们的视角去看待生活和社会,如此这般,最后就形成了一个模式。
当然,事无绝对。
电影从业者们依旧在创作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风格的作品,但“主流”的构成已经慢慢稳定下来。
《踏星》
包括陆潜自己也不例外。
“突袭”、“游客”、“爱人”、“死侍”、“疾速追杀”、“人类清除计划”等等,这些作品的主角们全部都是三十岁到五十岁左右,它们能够在市场取得成功,就是因为符合主流观众的取向,这是客观的事实。
“解除好友”是唯一例外,镜头对准一批大学生,但同样地,电影以电脑/网络为切入口,进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
而值得注意的是,“解除好友”这个项目,也正是纪叙、陆潜他们这群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创作出来的。
也许,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确实能够打破年龄、文化、性别、社会的局限,进行不同的探索和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灵感往往来自于生活,创作出来的产物也和自己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直到现在。
闯入大众视野整整三年之后,陆潜又重新回归“年轻”的位置,将目标锁定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身上。
无疑,这是一次回归。
兰川,众说纷纭。
那些消极的负面的想法认为,陆潜江郎才尽、黔驴技穷,因为没有东西能够创作,所以才回归青春。
也许,这个项目就是陆潜光环渐渐暗澹下来的起点。
那些积极的正面的想法则认为,陆潜重回初心,再次唤醒内心深处对电影的热爱,这才锁定年轻人。
也许,这个项目将是陆潜对梦想、对自己、对创作的一次重新思考。
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兰川业内普遍认为,这应该是陆潜的一次转折,导演事业可能迎来变化——
至于到底是上升还是下跌,那就见仁见智了。
反正!
陆潜准备投入全新作品的创作了,然后,以雷鸣经纪为起点,在各大经纪公司内部展开半公开招聘:
简单来说,消息并不会对外公开,这也意味着,那些没有经纪人的小演员们,根本就不知道招聘的存在;但是,五大经纪公司内部全部公开,符合年龄要求的演员们,只要感兴趣,就可以参加试镜。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所谓半公开招聘,也就意味着,没有捷径、没有私交、没有后门。
每个人都必须前往现场参加集体试镜。
每个人!
可以想象,仅仅是这一条应该就让许多演员止步,毕竟,那些成名已久的演员们,他们应该不愿意和一群籍籍无名的年轻演员们齐聚一堂,一起试镜、一起面试,那样的生活距离他们已经太过遥远。
但对此,陆潜的态度非常坚定,如果想要试镜,就必须如此。
兰川业内猜测,陆潜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想要寻找一些新面孔——
这似乎与创作瓶颈的猜测又不谋而合。
所以,真的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