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弩用得怎么样?”郭大靖问道:“那个燧发手铳,你觉得哪个更好?”
刘奇士也没多想,便作出了回答,“还是手弩吧,杀伤力或许弱一点,但装填方便。燧发手铳,临阵也就能发一枪。”
郭大靖对这个答案并不意外,但也不是没有改变。那就是对手弩的升级改进,使其射程和威力有所提高。
在两军对冲交锋时,手弩的一轮射击,还是很管用的。至少能打乱敌人的节奏,并对人或马造成一定的伤害。
关键是手弩比较轻,骑兵带着一点都不累赘。二三十米的射程,也差强满意。
“飞骑的训练,以及实战,你都看过,已经有了很多调整。”刘奇士轻摇着拴在腕上的马鞭,说道:“特别是马刀的质量提高之后,猛砍之下,两骑合作,已经能够抗衡一名武技较精的建虏。”
郭大靖微微颌首,说道:“你们提出的建议,我已经看过。一切以训练的心得,以及实战经验为主,不必拘泥。”
对于“墙式冲锋”或“骑兵墙”,郭大靖也是从网络上得到的知识。但在训练和应用于实际中,显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如果骑兵之间排列得过于紧密,遇到一点障碍物,比如树丛、沟渠、土坑,或是敌方比较有力的抵抗就很容易引发混乱,相互推挤,继而波及整体。
再就是数排之间的距离也不宜过近,且马速不要太高。因为,没有缓冲的话,一旦前方陷入混乱就难以补救。
说到底,没有任何一种战术打法是万试万灵的。客观条件有变,比如地形不同,战术就要进行灵活的调整。
但有一点,步骑配合是肯定的,条件允许的话,还要加上火炮,才能使作战胜算大增。
象刘奇士所总结的,两个或三个骑兵并排攻击,对地形的适应就要强,也更容易调整。
“飞骑的战术打法,就交给你们去研究、改进,我对骑兵作战,只是略懂。”
郭大靖没谦虚,也不想过多地干预,他本就不擅长骑兵作战,不过是东拼西凑了些自以为先进的理论,该收手了。
刘奇士却不认为兄弟是在说实话,尽管兄弟的骑术和马上武技也确实很一般。但能提出骑兵协同作战,以克制建虏的,怎么会只是略懂?
“城内的战斗快停了。”刘奇士指了指枪声明显稀疏下来的镇江堡,说道:“某去整顿骑兵,准备出发。”
郭大靖点了点头,又嘱咐了几句,才让刘奇士离开。
他也知道城内的战斗接近尾声,在数倍兵力和绝对火力的碾压下,建虏失败是必然的。
东门、西门全都打开了,东江军的旗帜也插上了四面城墙。虽然还有零星的战斗,但孔有德已经派人通报,城内敌人已被全被消灭。
郭大靖骑马来到毛文龙身前,请求先进城查看,再派人请毛文龙入城。
“听这枪声,也不过是零星的建虏还在顽抗。”毛文龙摆手道:“进城看一看,也不多待,哪会有什么危险?”
说着,毛文龙纵马向前,还招呼着郭大靖跟随在旁边。
此时,已是日近中午,从时间上看,今天撤退已经没有问题。毛文龙已说了不多待,其本上就算是决定下来。
郭大靖也不想多待,快打快撤,干净利落。
至于凤城来援的敌人被消灭,凤城空虚,似乎可以攻取,他可没有这种贪得无厌的想法。
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建虏敢凭千八,或是两三千部队守卫城池,就要多掂量掂量了。
“建虏遭此打击,镇江堡短时间内恐怕不会再派兵驻守了。”毛文龙骑在马上,缓缓说道:“但我军也不要浪费兵力,就留给特战营灵活处置吧!”
建虏能维持辽沈至镇江的漫长防线,依仗的是作战凶悍、骑兵的机动,以及东江军战力的不足。
但镇江堡一战,建虏就不得不考虑分散驻兵防御,会给东江军造成个个击破的机会。
当然,如果改变目前在辽沈集结重兵的布署,各地防御还是能够得到很大的加强,但这样做的弊端不小。
郭大靖也同意毛文龙的判断,说道:“镇江堡也不是我军要急于占领并巩固的要地,主要兵力集结于金州,以待时机,是为上策。”
建虏在憋着劲儿要绕道入关,东江军也在全力做着关门打狗的准备。在没有太大价值的地方浪费兵力,敌我双方差不多都会做出明智的取舍。
东江军已经把发展重心确定在辽南,建虏也要力保辽沈安全,双方的主要战场已经确定。
“此次大捷,本帅会再保荐你晋升副将。”毛文龙微笑着说道:“朝廷应该会同意,没有再拖延或是不准的借口了。”
“末将多谢大帅赏识提拔。”郭大靖虽然不是很在意,还是躬身谢过。
实在是穿越附身之后,他的路走得太顺了,在自我感觉中,这未必是好事。
其实,趋利避害本就是穿越者的厉害本事儿。
再加上他加入了东江军这个集体,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倒是少了很多勾心斗角的破事儿,也给了他发挥才能的空间。
如果身处内地,或是在辽西,郭大靖自认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和地位。
掣肘的因素太多,守旧、腐败、无进取之心的官僚比比皆是,在大染缸里不被熏黑,也要被当成另类而受到孤立和打压。
既有本事儿,又有发挥的空间,才造就了今日的郭将军,很快就是郭副帅了。
毛文龙脸上一直带着微笑,显然对这次作战相当的满意。从经过到结果,参战部队的表现,都让毛文龙感到欣慰,感到振奋。
“尽管众将都很服膺,但副将的官职还是会给你更大的帮助。”毛文龙摆了摆手,和郭大靖差不多是并排走进了城门洞,光线为之一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