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闱的风波还在继续,现在看起来不少士子在发泄着不满。更多的还是落地的举人们,他们看起来是有着那么一些不太高兴的,觉得继续闹事没有什么坏处吧。
说不定这么闹事,会让他们的科举之路有着一些变化。毕竟考试都已经结束了,这要是不重新考一次,或者是重新评定等等,他们只能再等三年了。
而这个时候,卓敬等人为首的调查小组开始了组织阅卷,开始准备给士子们一个交代。
卓敬没有觉得后悔,他是那种聪颖绝伦、博学多才的人,智虑深远、大节经天。虽然今上对他有知遇之恩,只是卓敬也觉得自己作为臣子,应该在皇帝出现错误的时候提醒。
实际上历史上的卓敬就是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徙封朱棣于南昌,可惜未被采纳。而在朱棣攻入应天府后,被捕的卓敬一再拒绝朱棣的招揽,被杀、株三族。
这样的人是很难说服的,这样的人有着他们自己的一些价值观。为了他们的某些价值观,这些人是不会在意自己的姓名,甚至也不会担心为此牵连家人。
作为甲戌科的状元,张信这两天也是在阅卷。作为宁波府的人,他也算得上是浙东文官集团的成员之一,是这一次复查小组的成员之一。
看着手里的试卷,张信感觉到一言难尽。他觉得给了北方士子三十个名额,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士子的文章难以入目,这些文章实在是太糟糕了。
“卓侍郎,此次科举,怕就是这般了。”张信看向卓敬,开口说道,“一些士子大多是在说朝廷科举不公,想来这也是污蔑之言。”
卓敬微微点头,叹了口气说道,“本官此前也曾随陛下去北平,知晓北地荒蛮。只是没有想到我大明开国三十载,北地士子竟如此薄学!”
“茹尚书和两位驸马怕是心里不高兴,他们恪尽职守,如今朝野上下却多是对三位考官的质疑。”张信忧心忡忡,说道,“也不怪陛下如此生气,北地士子的才学确实不足。”
卓敬微微点头,随即也说道,“陛下英明睿智,某一度曾满腔愤懑。只是想着陛下或被蒙蔽,只是想着如今仕林沸反盈天,某这是难以下台了。”
沉默片刻后的张信说道,“下官也曾听闻,陛下对于北地士子多有优待。如今北地文风不盛,陛下也多有鼓励。只是如今闹出这一出,以后怕是三十个名额也都没了。”
这一下卓敬也沉默起来了,南北榜刚刚出现的时候,确实让人感觉到有些疑惑不解,也觉得非常没必要。要么就是一榜,要么就是干脆一点分开考试好了。
可是现在再看看,陛下这么做,说不定还真的就是在给北地的士子一些机会,在给北地的学子一些激励。只可惜,很多人看起来不是很领情,不理解陛下的良苦用心。
旁人不见得多么了解当今天子,但是作为曾经的天子心腹,卓敬很了解当今天子。
现在闹事的虽然也有南方士子,可是去礼部伸冤的,去拦文武百官轿子,或者是在大街小巷散播朝廷不公言论的,大多还是北地士子。
以卓敬对当今天子的了解,这些闹事的北地士子可能害了之后应试的士子。现在将事情闹得这么大,朝廷说不定会取消南北榜,让所有的士子直接凭文章来,不是所谓的名额等等。
卓敬看向张信,忽然问道,“状元公,若你是主考官,会录几人?”
“怕也只是二三十。”张信有些不确定,也有些无奈,“这些北地士子,也就是这么个数了,再多就该是咱南方士子不高兴了。”
卓敬板着脸,说道,“这可不能再说,那些北地士子现在多是在闹,说是三位考官有意偏颇南方士子。南方士子也好、北方士子也罢,都是我大明的士子。”
张信立刻闭口不言,南北对立、地域歧视,现在还真的不能再说了。说到底就是因为这一次士子闹事,多半也是喊着什么对北方士子不公平之类的。
卓敬叹了口气,说道,“几人我等已经阅卷结束,也该回禀陛下了。”
确实应该回禀天子,这个时候不只是这些天子在等着,文武百官或者天下仕林也都是在等着。百姓们在看着,想要知道这一次的朝廷如何应对这一次的波澜。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这一次的春闱实属闹出来了太大的风波,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