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能从从书上明白这么多道理了,明确知道先贤说了些什么。那要你这些思维能力、行动能力普遍不如年轻人的老人做什么?
虽然基于人伦情感,肯定不会让老人物理消失,但起码你得从那个权威的椅子上下来!
想到于此,龚鼎孳推广标点的兴趣瞬间就被扑灭。接着他才认真开始看信件上的内容。
内容有三,一:明末党争严重的原因?本朝党争为何渐渐平息?
二:十三衙门的来龙去脉?
三:标点能否推广?
用白话写作,短短几十个字,在加上创造性的使用了问号,使得这些白话说携带的信息量并没减少。
看到上面的内容,龚鼎孳有些奇怪,到不是这些问题奇怪,而是好奇董亮为何要提出这些问题?
猜测出题人的意图,可谓是官场老狐狸的必修之课了。
问题不难,龚鼎孳瞬间就想到了答案。
核心就一个,废除科道官员对票拟的封驳权。
所谓的票拟便是朝廷官员的奏疏上交后,由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在每一份奏疏后面写下对于这封奏疏所提问题的建议与意见,再送由皇帝审阅,皇帝觉得意见不可以,便要发回内阁让他们重新票拟。
皇帝如果觉得这些意见可行,没有问题,便交给司礼监批红,那么这些意见就会成为朝廷的正式文件与命令再交由六部九寺,还有下面行省,州府具体执行。
那么这些已经批红的奏疏由谁从司礼监拿出来,然后再转交给六部等部门呢?
那便是六科給事中。
他们可以比六部的堂官先一步看到票拟,甚至可以以不符合某某制度将这已经批红的奏疏驳回。朝廷的机密几乎让这群七八品的官员尽数知道,然后勾连御史,然后以此攻击内堂官乃至内阁,搞得朝廷是乌烟瘴气。
而清朝在顺治十一年,废掉了六科給事中的封驳转呈之权后,这些中低阶官员无从知道机密事要,自然就只能从一些皮毛流程之类的攻击,对于大佬简直是隔靴搔痒,构不成威胁。
而这些背后的大佬在无法利用这些炮灰般的科道官员后,党争之祸便渐渐平息了。
没办法,总不能大佬赤膊上阵,亲自弹劾对喷吧!要知道弹劾是有风险的,不是御史之流弹劾上奏,弹劾不成功,你自己得走人。或者皇帝留中不发,平息事端。
这样一搞,没有十足的把握那个大佬敢亲自上阵?
这不像七八品科道官员,折了也就折了,不心疼。新科进士随便一提拔便是七八品,更何况翰林院和詹事府还有一大批嗷嗷待叫的耗材,不勤快点用,我怕朝廷装不下。
哪像大佬,至少二品起步,这个要是折了,得费好大的劲儿才能重新爬上去,而且高阶实权的官位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跌倒了再想爬起来那就是千难万难了。
有鉴于此,大佬纷纷表示要慎重,能私下交易的私下交易,能搞密室政治的就密室政治,实在无法调和了,才赤膊上阵。
所以有清一朝,除非皇帝故意纵容,如索额图与明珠之争,否则党争是搞不起来的。